redis缓存为何要延迟双删除
延时双删(Delayed Double Deletion)是一种缓存一致性策略,用于解决在高并发环境下,数据库与缓存数据可能不一致的问题。具体来说,延时双删通常在以下场景中使用:
场景描述
在系统中,数据可能同时存在于缓存和数据库中。当某个数据发生更新操作时,为了保证缓存中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致,通常会在更新数据库后立即删除缓存中的旧数据。然而,在高并发场景下,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 数据更新与缓存读操作并发:
- 假设在某个请求 A 进行数据更新时,更新了数据库并删除了缓存中的旧数据。
- 但是,在删除缓存之后,数据库事务还未提交成功,此时可能会有另一个请求 B 读取数据。
- 如果请求 B 先于事务提交,B 会发现缓存为空,然后查询数据库,并将旧数据重新写入缓存,导致缓存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
延时双删策略
为了避免这种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可以使用延时双删策略。其步骤如下:
-
第一次删除缓存:
- 在数据更新操作之前或之后,首先删除缓存中的旧数据。
-
更新数据库:
- 进行数据库更新操作,并提交事务。
-
延时一定时间后再次删除缓存:
- 在数据库更新完成并提交事务后,设置一个短暂的延迟(例如 500 毫秒或 1 秒),然后再次删除缓存。这是为了防止在事务提交后但缓存还未更新的时间窗口中,产生不一致的情况。
优点
- 防止并发读写导致的数据不一致: 延时双删策略可以有效避免在缓存删除和数据库更新的时间差内产生的不一致问题。
- 增强数据一致性: 通过延迟删除,确保即使在高并发的情况下,最终缓存和数据库的数据能够保持一致。
实现示例
func updateData(key string, newData interface{}) {
// 第一次删除缓存
cache.Delete(key)
// 更新数据库
db.Update(key, newData)
// 延时双删
time.Sleep(500 * time.Millisecond)
cache.Delete(key)
}
延时双删的适用场景
延时双删特别适用于读写频繁的场景,以及对数据一致性要求较高的系统。虽然增加了实现复杂度,但可以显著提高系统在高并发环境下的缓存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