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时空复杂度分析实用指南
我以前的文章主要都是讲解算法的原理和解题的思维,对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经常一笔带过,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对于偏小白的读者,我希望你集中精力理解算法原理。如果加入太多偏数学的内容,很容易把人劝退。
2、正确理解常用算法底层原理,是进行复杂度的分析的前提。尤其是递归相关的算法,只有你从树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正确分析其复杂度。
鉴于现在历史文章已经涵盖了所有常见算法的核心原理,所以我专门写一篇时空复杂度的分析指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你一套通用的方法分析任何算法的时空复杂度。
本文会篇幅较长,会涵盖如下几点:
1、利用时间复杂度反推解题思路,减少试错时间。
2、时间都去哪儿了?哪些常见的编码失误会导致算法超时。
3、Big O 表示法的几个基本特点。
4、非递归算法中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5、数据结构 API 的效率衡量方法(摊还分析)。
6、递归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的分析方法,这部分是重点,我会用动态规划和回溯算法举例。
在讲解复杂度的概念和具体计算方法之前,我先说一些实战中常见的技巧和容易踩的坑。
借助复杂度反推解题思路
留意数据规模
不要以为复杂度分析是专门用来难为你的,它其实是来帮你的,它是来偷偷告诉你解题思路的。
你应该在开始写代码之前就留意题目给的数据规模,因为复杂度分析可以避免你在错误的思路上浪费时间,有时候它甚至可以直接告诉你这道题用什么算法。
为啥这样说呢,因为一般题目都会告诉我们测试用例的数据规模有多大,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数据规模反推这道题能够允许的时间复杂度在什么范围,进一步反推我们应该要用什么算法。
举例来说吧,比如一个题目给你输入一个数组,其长度能够达到 10^6 这个量级,那么我们肯定可以知道这道题的时间复杂度大概要小于 O(N²),得优化成 O(NlogN) 或者 O(N) 才行。因为如果你写的算法是 O(N²) 的,最大的复杂度会达到 10^12 这个量级,在大部分判题系统上都是跑不过去的。
为了把复杂度控制在 O(NlogN) 或者 O(N),我们的选择范围就缩小了,可能符合条件的做法是:对数组进行排序处理、前缀和、双指针、一维 dp 等等,从这些思路切入就比较靠谱。像嵌套 for 循环、二维 dp、回溯算法这些思路,基本可以直接排除掉了。
再举个更直接的例子,如果你发现题目给的数据规模很小,比如数组长度 N 不超过 20 这样的,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道题大概率要用暴力穷举算法。
因为判题平台肯定是尽可能扩大数据规模难为你,它一反常态给这么小的数据规模,肯定是因为最优解就是指数/阶乘级别的复杂度。你放心用 回溯算法 招呼它就行了,不用想别的算法了。
所以说啊,很多读者看题都不看那个数据规模,上来就闷声写代码,这是不对滴。你先把题目给的所有信息都考虑进去,再写代码,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由于编码失误导致复杂度异常
这部分主要总结一下大家(尤其是初学者)在写代码时容易犯的一些编码层面的错误。这些错误会产生预期之外的时间消耗,拖慢你的算法运行,甚至导致超时。
使用了标准输出
在写算法题时,我们可能会用到 print/console.log 函数来打印一些状态,以便调试算法。
但你准备提交代码时,记得把这些输出语句注释掉,因为标准输出属于 I/O 操作,会很大程度上拖慢你的算法代码运行。
错误地「传值」而非「传引用」
比如 C++ 里面,函数参数默认是传值的,比如你传入一个 vector 参数,那么这个数据结构会被完整地复制一份,导致额外的时间和空间消耗。尤其是当这个函数是个递归函数的时候,错误地传值几乎必然导致超时或超内存。
正确的做法是传引用,比如 vector<int>&,这样就不会产生额外的复制开销。使用其他语言的读者可以自查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你的编程语言的参数传递机制。
接口对象的底层实现不明
这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刁钻的问题,一般在 Java 这种面向对象的语言出现,出现地比较少,但也必须引起注意。
Java 中 List 是一个接口,它有很多实现类,比如 ArrayList、LinkedList 等等。如果你学了基础知识章节的
手把手带你实现动态数组 和
手把手带你实现双链表,就知道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的很多方法复杂度不同,比如 ArrayList 的 get 方法是 O(1),而 LinkedList 的 get 方法是 O(N)。
那么如果函数参数给你传入一个 List 类型的参数,你敢不敢直接 list.get(i) 进行随机访问?不敢吧。
这种情况,一般需要自己创建一个 ArrayList,把传入的 List 的元素全部复制过去,再通过索引进行访问,这样比较保险。
主要就上面这几个吧,它们都是非算法思想层面的问题,大家留心注意一下应该没什么问题。下面开始正式讲解算法复杂度分析。
Big O 表示法
Big O 记号的数学定义:
O(g(n)) = { f(n): 存在正常量 c 和 n_0,使得对所有 n ≥ n_0,有 0 ≤ f(n) ≤ c\*g(n) }
我们常用的这个符号 O(大写字母 o,不是数字 0)其实代表一个函数的集合,比如 O(n²) 代表着一个由 g(n) = n^2 派生出来的一个函数集合;我们说一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²),意思就是描述该算法的复杂度的函数属于这个函数集合之中。
理论上,你看明白这个抽象的数学定义,就可以解答你关于 Big O 表示法的一切疑问了。
但考虑到大部分人看到数学定义就头晕,我给你列举两个复杂度分析中会用到的特性,记住这两个就够用了。
1、只保留增长速率最快的项,其他的项可以省略。
首先,乘法和加法中的常数因子都可以忽略不计,比如下面的例子:
O(2N + 100) = O(N)
O(2^(N+1)) = O(2 * 2^N) = O(2^N)
O(M + 3N + 99) = O(M + N)
当然,不要见到常数就消,有的常数消不得,可能会用到我们中学学过的指数运算法则:
O(2^(2N)) = O(4^N)
除了常数因子,增长速率慢的项在增长速率快的项面前也可以忽略不计:
O(N^3 + 999 * N^2 + 999 * N) = O(N^3)
O((N + 1) * 2^N) = O(N * 2^N + 2^N) = O(N * 2^N)
以上列举的都是最简单常见的例子,这些例子都可以被 Big O 记号的定义正确解释。如果你遇到更复杂的复杂度场景,也可以根据定义来判断自己的复杂度表达式是否正确。
2、Big O 记号表示复杂度的「上界」。
换句话说,只要你给出的是一个上界,用 Big O 记号表示就都是正确的。
比如如下代码:
for (int i = 0; i < N; i++) {
print("hello world");
}
如果说这是一个算法,那么显然它的时间复杂度是 O(N)。但如果你非要说它的时间复杂度是 O(n²),理论上讲是可以的,因为 O 记号表示一个上界嘛,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确实不会超过 N^2 这个上界呀,虽然这个上界不够「紧」,但符合定义,所以理论上说也没毛病。
上述例子太简单,非要扩大它的时间复杂度上界显得没什么意义。但有些算法的复杂度会和算法的输入数据有关,没办法提前给出一个特别精确的时间复杂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用 Big O 记号扩大时间复杂度的上界就变得有意义了。
比如前文 动态规划核心框架 中讲到的凑零钱问题的暴力递归解法,核心代码框架如下:
// 定义:要凑出金额 n,至少要 dp(coins, n) 个硬币
int dp(int[] coins, int amount) {
// base case
if (amount <= 0) return;
// 状态转移
for (int coin : coins) {
dp(coins, amount - coin);
}
}
当amount = 11, coins = [1,2,5] 时,算法的递归树就长这样:

后文会具体讲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先求一下这棵递归树上的节点个数吧。
假设金额 amount 的值为 N,coins 列表中元素个数为 K,那么这棵递归树就是一棵 K 叉树。但这棵树的生长和 coins 列表中的硬币面额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棵树的形状会很不规则,导致我们很难精确地求出树上节点的总数。
对于这种情况,比较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按最坏情况做近似处理:
这棵树的高度有多高?不知道,那就按最坏情况来处理,假设全都是面额为 1 的硬币,这种情况下树高为 N。
这棵树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不知道,那就按最坏情况来处理,假设它是一棵满 K 叉树好了。
那么,这棵树上共有多少节点?都按最坏情况来处理,高度为 N 的一棵满 K 叉树,其节点总数为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K^N - 1)/(K - 1),用 Big O 表示就是 O(K 指数 N)。
当然,我们知道这棵树上的节点数其实没有这么多,但用 O(K 指数 N) 表示一个粗略的上界是没问题的,也很容易看出来这是一个指数级的算法,需要想办法优化运行效率。
所以,有时候你自己估算出来的时间复杂度和别人估算的复杂度不同,并不一定代表谁算错了,可能你俩都是对的,只是是估算的精度不同。
理论上,我们当然希望得到一个比较准确比较「紧」的上界,但想得到准确的上界对数学的功力有一定要求,我们针对面试刷题的话不妨退而求其次,只要数量级(线性/指数级/对数级/平方级等)能对上就没问题。
在算法领域,除了用 Big O 表示渐进上界,还有渐进下界、渐进紧确界等边界的表示方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不过从实用的角度看,以上对 Big O 记号表示法的讲解就够用了。
非递归算法分析
非递归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一般很容易计算,你看它有没有申请数组之类的存储空间就行了,所以我主要说下时间复杂度的分析。
非递归算法中嵌套循环很常见,大部分场景下,只需把每一层的复杂度相乘就是总的时间复杂度:
// 复杂度 O(N*W)
for (int i = 1; i <= N; i++) {
for (int w = 1; w <= W; w++) {
dp[i][w] = ...;
}
}
// 1 + 2 + ... + n = n/2 + (n^2)/2
// 用 Big O 表示化简为 O(n^2)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i; j >= 0; j--) {
dp[i][j] = ...;
}
}
但有时候只看嵌套循环的层数并不准确,还得看算法具体在做什么,比如后文 一文秒杀所有 nSum 问题 中就有这样一段代码:
// 左右双指针
lo, hi := 0, len(nums)-1
for lo < hi {
sum := nums[lo] + nums[hi]
left, right := nums[lo], nums[hi]
if sum < target {
for lo < hi && nums[lo] == left {
lo++
}
} else if sum > target {
for lo < hi && nums[hi] == right {
hi--
}
} else {
for lo < hi && nums[lo] == left {
lo++
}
for lo < hi && nums[hi] == right {
hi--
}
}
}
这段代码看起来很复杂,大 while 循环里面套了好多小 while 循环,感觉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应该是 O(n²)(N 代表 nums 的长度)?
其实,你只需要搞清楚代码到底在干什么,就能轻松计算出正确的复杂度了。
这段代码就是个 左右双指针 嘛,lo 是左边的指针,hi 是右边的指针,这两个指针相向而行,相遇时外层 while 结束。
甭管多复杂的逻辑,你看 lo 指针一直在往右走(lo++),hi 指针一直在往左走(hi–),它俩有没有走着走着突然往回走?没有。
所以这段算法的逻辑就是 lo 和 hi 不断相向而行,相遇时算法结束,那么它的时间复杂度就是线性的 O(N)。
类似的,你看前文 滑动窗口算法核心框架 给出的滑动窗口算法模板:
int left = 0, right = 0;
while (right < nums.size()) {
// 增大窗口
window.addLast(nums[right]);
right++;
while (window needs shrink) {
// 缩小窗口
window.removeFirst(nums[left]);
left++;
}
}
乍一看也是个嵌套循环,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也是个双指针技巧,left 和 right 指针从 0 开始,一直向右移,直到移动到 s 的末尾结束外层 while 循环,没有回退过。
用 N 代表字符串 s 的长度,那么该算法做的事情就是把 left 和 right 两个指针从 0 移动到 N,只要使用合适的数据结构使得扩大缩小窗口的操作复杂度为 O(1),那么滑动窗口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线性的 O(N)。
重点在于指针不回退
仔细看滑动窗口的算法框架,你只看到了 left++ 和 right++,有没有看到 left-- 或者 right--?没有。这就叫指针不回退,所以时间复杂度是线性的 O(N)。
作为对比,你再看看一般的嵌套 for 循环:
```java
for (int i = 0; i < N; i++) {
for (int j = 0; j < N; j++) {
// ...
}
}
```
你看这个 j,它在外层循环 i 的每一次迭代中都会回退到 0 重新开始,所以这种嵌套循环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n²)。懂了吧。
数据结构分析
分析数据结构 API 的时间复杂度和分析普通算法函数的时间复杂度稍微有一些区别,因为数据结构是会动态变化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基础章节讲的 手把手带你实现动态数组,可以自动进行扩容和缩容。大部分情况下在它的尾部添加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 O(1),但当底层数组扩容时会分配新内存并把原来的数据搬移到新数组中,这个时间复杂度就是 O(N) 了,那我们能说在数组尾部添加元素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N) 吗?
再比如 手把手带你实现哈希表 中也讲到了,负载因子达到某个阈值时哈希表也会进行扩容和 rehash,时间复杂度也会达到 O(N),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说哈希表对单个键值对的存取效率是 O(1) 呢?
答案就是,如果想衡量数据结构类中的某个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不能简单地看最坏时间复杂度,而应该看摊还(平均)时间复杂度。
比如说后文 特殊数据结构:单调队列 实现的单调队列类:
// 单调队列的实现
type MonotonicQueue struct {
q []int
}
func (mq *MonotonicQueue) Push(e int) {
// 将小于 e 的元素全部删除
for len(mq.q) > 0 && mq.q[len(mq.q)-1] < e {
mq.q = mq.q[:len(mq.q)-1]
}
mq.q = append(mq.q, e)
}
func (mq *MonotonicQueue) Pop(e int) {
// e 可能已经在 push 的时候被删掉了
// 所以需要额外判断一下
if len(mq.q) > 0 && e == mq.q[0] {
mq.q = mq.q[1:]
}
}
标准的队列实现中,push 和 pop 方法的时间复杂度应该都是 O(1),但这个 MonotonicQueue 类的 push 方法包含一个循环,其复杂度取决于参数 e,最好情况下是 O(1),而最坏情况下复杂度应该是 O(N),N 为队列中的元素个数。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用平均时间复杂度来衡量 push 方法的效率比较合理。虽然它包含循环,但它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依然为 O(1)。
计算平均时间复杂度最常用的方法叫做「聚合分析」,思路如下:
给你一个空的 MonotonicQueue,然后请你执行 N 个 push, pop 组成的操作序列,请问这 N 个操作所需的总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因为这 N 个操作最多就是让 O(N) 个元素入队再出队,每个元素只会入队和出队一次,所以这 N 个操作的总时间复杂度是 O(N)。
那么平均下来,一次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就是 O(N)/N=O(1),也就是说 push 和 pop 方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都是 O(1)。
类似的,想想之前说的数据结构扩容的场景,你添加 N 个元素,也许 N 次操作中的某一次操作恰好触发了扩容,导致时间复杂度提高,但不可能每次操作都触发扩容吧?所以总的时间复杂度依然保持在 O(N),均摊到每一次操作上,其平均时间复杂度依然是 O(1)。
递归算法分析
对很多人来说,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比较难分析的。但如果你有 框架思维,明白所有递归算法的本质是树的遍历,那么分析起来应该没什么难度。
计算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无非就是看这个算法做了些啥事儿,花了多少时间。而递归算法做的事情就是遍历一棵递归树,在树上的每个节点所做一些事情罢了。
所以:
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 递归的次数 x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
递归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 递归堆栈的深度 + 算法申请的存储空间
或者再说得直观一点:
递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 递归树的节点个数 x 每个节点的时间复杂度
递归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 递归树的高度 + 算法申请的存储空间
函数递归的原理是操作系统维护的函数堆栈,所以递归栈的空间消耗也需要算在空间复杂度之内,这一点不要忘了。
首先说一下动态规划算法,还是拿前文 动态规划核心框架 中讲到的凑零钱问题举例,它的暴力递归解法主体如下:
func dp(coins []int, amount int) int {
// base case
if amount == 0 {
return 0
}
if amount < 0 {
return -1
}
res := math.MaxInt32
// 时间 O(K)
for _, coin := range coins {
subProblem := dp(coins, amount-coin)
if subProblem == -1 {
continue
}
res = min(res, subProblem+1)
}
if res == math.MaxInt32 {
return -1
}
return res
}
当 amount = 11, coins = [1,2,5] 时,该算法的递归树就长这样:

刚才说了这棵树上的节点个数为 O(K 指数 N),那么每个节点消耗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其实就是这个 dp 函数本身的复杂度。
你看 dp 函数里面有个 for 循环遍历长度为 K 的 coins 列表,所以函数本身的复杂度为 O(K),故该算法总的时间复杂度为:
O(K^N) * O(K) = O(K^(N+1))
当然,之前也说了,这个复杂度只是一个粗略的上界,并不准确,真实的效率肯定会高一些。
这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很容易分析:
dp 函数本身没有申请数组之类的,所以算法申请的存储空间为 O(1);而 dp 函数的堆栈深度为递归树的高度 O(N),所以这个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 O(N)。
暴力递归解法的分析结束,但这个解法存在重叠子问题,通过备忘录消除重叠子问题的冗余计算之后,相当于在原来的递归树上进行剪枝:
// 备忘录,空间 O(N)
memo := make([]int, N)
for i := 0; i < N; i++ {
memo[i] = -666
}
func dp(coins []int, amount int) int {
if amount == 0 {
return 0
}
if amount < 0 {
return -1
}
// 查备忘录,防止重复计算
if memo[amount] != -666 {
return memo[amount]
}
res := math.MaxInt32
// 时间 O(K)
for _, coin := range coins {
subProblem := dp(coins, amount-coin)
if subProblem == -1 {
continue
}
res = min(res, subProblem+1)
}
// 把计算结果存入备忘录
if res == math.MaxInt32 {
memo[amount] = -1
} else {
memo[amount] = res
}
return memo[amount]
}
func min(x, y int) int {
if x < y {
return x
}
return y
}
通过备忘录剪掉了大量节点之后,虽然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依然是 O(K),但大部分递归在函数开头就立即返回了,根本不会执行到 for 循环那里,所以可以认为递归函数执行的次数(递归树上的节点)减少了,从而时间复杂度下降。
剪枝之后还剩多少节点呢?根据备忘录剪枝的原理,相同「状态」不会被重复计算,所以剪枝之后剩下的节点数就是「状态」的数量,即 memo 的大小 N。
所以,对于带备忘录的动态规划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以下几种理解方式都是等价的:
递归的次数 x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
= 递归树节点个数 x 每个节点的时间复杂度
= 状态个数 x 计算每个状态的时间复杂度
= 子问题个数 x 解决每个子问题的时间复杂度
= O(N) * O(K)
= O(NK)
像「状态」「子问题」属于动态规划类型问题特有的词汇,但时间复杂度本质上还是递归次数 x 函数本身复杂度,换汤不换药罢了。反正你爱怎么说怎么说吧,别把自己绕进去就行。
备忘录优化解法的空间复杂度也不难分析:
dp 函数的堆栈深度为「状态」的个数,依然是 O(N),而算法申请了一个大小为 O(N) 的备忘录 memo 数组,所以总的空间复杂度为 O(N)+O(N)=O(N)。
虽然用 Big O 表示法来看,优化前后的空间复杂度相同,不过显然优化解法消耗的空间要更多,所以用备忘录进行剪枝也被称为「用空间换时间」。
如果你把自顶向下带备忘录的解法进一步改写成自底向上的迭代解法:
func coinChange(coins []int, amount int) int {
// 空间 O(N)
dp := make([]int, amount+1)
for i := range dp {
dp[i] = amount + 1
}
dp[0] = 0
// 时间 O(KN)
for i := 0; i < len(dp); i++ {
for _, coin := range coins {
if i-coin < 0 {
continue
}
dp[i] = min(dp[i], 1+dp[i-coin])
}
}
if dp[amount] == amount+1 {
return -1
}
return dp[amount]
}
func min(a, b int) int {
if a < b {
return a
}
return b
}
该解法的时间复杂度不变,但已经不存在递归,所以空间复杂度中不需要考虑堆栈的深度,只需考虑 dp 数组的存储空间,虽然用 Big O 表示法来看,该算法理论上的空间复杂度依然是 O(N),但该算法的实际空间消耗是更小的,所以自底向上迭代的动态规划是各方面性能最好的。
接下来说一下回溯算法,需要你看过前文 回溯算法秒杀排列组合问题的 9 种变体,下面我会以标准的全排列问题和子集问题的解法为例,分析一下其时间复杂度。
先看标准全排列问题(元素无重不可复选)的核心函数 backtrack:
func backtrack(nums []int) {
// 到达叶子节点,收集路径值,时间 O(N)
if len(track) == len(nums) {
res = append(res, append([]int{}, track...))
return
}
// 非叶子节点,遍历所有子节点,时间 O(N)
for i := 0; i < len(nums); i++ {
if used[i] {
// 剪枝逻辑
continue
}
// 做选择
used[i] = true
track = append(track, nums[i])
backtrack(nums)
// 取消选择
track = track[:len(track)-1]
used[i] = false
}
}
当 nums = [1,2,3] 时,backtrack 其实在遍历这棵递归树:

假设输入的 nums 数组长度为 N,那么这个 backtrack 函数递归了多少次?backtrack 函数本身的复杂度是多少?
先看看 backtrack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即树中每个节点的复杂度。
对于非叶子节点,会执行 for 循环,复杂度为 O(N);对于叶子节点,不会执行循环,但将 track 中的值拷贝到 res 列表中也需要 O(N) 的时间,所以 backtrack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再来看看 backtrack 函数递归了多少次,即这个排列树上有多少个节点。
第 0 层(根节点)有 P(N, 0) = 1 个节点。
第 1 层有 P(N, 1) = N 个节点。
第 2 层有 P(N, 2) = N x (N - 1) 个节点。
第 3 层有 P(N, 3) = N x (N - 1) x (N - 2) 个节点。
以此类推,其中 P 就是我们高中学过的排列数函数。
全排列的回溯树高度为 N,所以节点总数为:
P(N, 0) + P(N, 1) + P(N, 2) + ... + P(N, N)
这一堆排列数累加不好算,粗略估计一下上界吧,把它们全都扩大成 P(N, N) = N!,那么节点总数的上界就是 O(N∗N!)。
现在就可以得出算法的总时间复杂度:
递归的次数 x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
= 递归树节点个数 x 每个节点的时间复杂度
= O(N*N!) * O(N)
= O(N^2 \* N!)
当然,由于计算节点总数的时候我们为了方便计算把累加项扩大了很多,所以这个结果肯定也是偏大的,不过用来描述复杂度的上界还是可以接受的。
分析下该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backtrack 函数的递归深度为递归树的高度 O(N),而算法需要存储所有全排列的结果,即需要申请的空间为 O(N∗N!)。所以总的空间复杂度为 O(N∗N!)。
最后看下标准子集问题(元素无重不可复选)的核心函数 backtrack:
func backtrack(nums []int, start int) {
// 每个节点的值都是一个子集,O(N)
res.add(new LinkedList<>(track))
// 遍历子节点,O(N)
for i := start; i < len(nums); i++ {
// 做选择
track = append(track, nums[i])
backtrack(nums, i + 1)
// 撤销选择
track = track[:len(track)-1]
}
}
当 nums = [1,2,3] 时,backtrack 其实在遍历这棵递归树:

假设输入的 nums 数组长度为 N,那么这个 backtrack 函数递归了多少次?backtrack 函数本身的复杂度是多少?
先看看 backtrack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即树中每个节点的复杂度。
backtrack 函数在前序位置都会将 track 列表拷贝到 res 中,消耗 O(N) 的时间,且会执行一个 for 循环,也消耗 O(N) 的时间,所以 backtrack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再来看看 backtrack 函数递归了多少次,即这个排列树上有多少个节点。
那就直接看图一层一层数呗:
第 0 层(根节点)有 C(N, 0) = 1 个节点。
第 1 层有 C(N, 1) = N 个节点。
第 2 层有 C(N, 2) 个节点。
第 3 层有 C(N, 3) 个节点。
以此类推,其中 C 就是我们高中学过的组合数函数。
由于这棵组合树的高度为 N,组合数求和公式是高中学过的,所以总的节点数为 2^N:
C(N, 0) + C(N, 1) + C(N, 2) + ... + C(N, N) = 2^N
就算你忘记了组合数求和公式,其实也可以推导出来节点总数:因为 N 个元素的所有子集(幂集)数量为 2^N,而这棵树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子集,所以树的节点总数也为 2^N。
那么,现在就可以得出算法的总复杂度:
递归的次数 x 函数本身的时间复杂度
= 递归树节点个数 x 每个节点的时间复杂度
= O(2^N) * O(N)
= O(N*2^N)
分析下该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backtrack 函数的递归深度为递归树的高度 O(N),而算法需要存储所有子集的结果,粗略估算下需要申请的空间为 O(N∗2 指数 N),所以总的空间复杂度为 O(N∗2 指数 N)。
到这里,标准排列/子集问题的时间复杂度就分析完了,前文 回溯算法秒杀排列组合问题的 9 种变体 中的其他问题变形都可以按照类似的逻辑分析,这些就留给你自己分析吧。
最后总结
本文篇幅较大,我简单总结下重点:
1、复杂度分析是一种技术工具,我们应该灵活运用这个工具,辅助我们又快又好地写出解法代码。
2、Big O 标记代表一个函数的集合,用它表示时空复杂度时代表一个上界,所以如果你和别人算的复杂度不一样,可能你们都是对的,只是精确度不同罢了。
3、时间复杂度的分析不难,关键是你要透彻理解算法到底干了什么事。非递归算法中嵌套循环的复杂度依然可能是线性的;数据结构 API 需要用平均时间复杂度衡量性能;递归算法本质是遍历递归树,时间复杂度取决于递归树中节点的个数(递归次数)和每个节点的复杂度(递归函数本身的复杂度)。
好了,能看到这里,真得给你鼓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给出的一些复杂度都是比较粗略的估算,上界都不是很「紧」,如果你不满足于粗略的估算,想计算更「紧」更精确的上界,就需要比较好的数学功底了。不过从面试笔试的角度来说,掌握这些基本分析技术已经足够应对了。